時間:2017.08.11
未來將屬于兩種人;思想的人和勞動的人;實際上這兩種人是一種人,因為思想也是勞動。
——維克多·雨果
多少普通人,被帶進了直播帶貨,夢想著一夜暴富的溝里。
會展的商業模式和邏輯的本質,是不會變的。人類自文明以來,從物物交換到錢物交換,介質雖有變化,做生意的基本邏輯和底限卻始終牢固。
所以,要么是幾千年來,人類社會的生意模式和經商邏輯錯了,要么,我們錯了——當然,2020,已經讓我們見識到了,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發生的。
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他們沒有遵守梅特卡夫定律,沒有為會展產業貢獻一絲的技術助力,而是一味的以供應商身份來產業鏈參與各類投標、競爭,收割“燒錢”展會的韭菜,云上會展本身就是病,得治!
時代永遠不缺新產品,但時代無法預測下一代,除非AI徹底戰勝人類。
但2021年會加速會展產業的數字化轉型,不分企業大小,降本增效是企業永恒不變的目標之一?,F代化的互聯網技術賦予了我們超越前輩的認知和力量,數字化管理也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幻想,大膽嘗試、打破傳統的勇氣才是我們當下唯一需要擁有的!
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11月進出口總值和出口打破了41年以來的單月最高紀錄。
其中,進出口總值高達超過46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3萬億元),增長13.6%。出口值超過2680億美元,增速更是達到21.1%,創下2018年2月以來的最高值。貿易順差是754億美元,也至少是1990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
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用一位網友的話說,11月,中國從外國賺回的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
這是個美麗的意外——全球疫情導致國家之間供應鏈與商品貿易不暢的嚴重程度,也由此可見一斑。而在這方面維持了正常運轉的中國,成為了獲利者。
一切似乎都在逐漸向好。但有一點必須明白,數字,更多的時候是個游戲。這一年苦不苦,作為一個會展人,自己心里最清楚。
所以,還是要清晰的看到,中國面臨的國際形勢并沒有根本性轉變,經濟面臨的挑戰并沒有顯著降低,消費市場持續增長的動力并不充分,而且很可能進入是一個長期逐步萎縮的曲線,市場一枝獨秀的行為,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可能是長期狀態。
因為,沒有誰能夠始終獨善其身。
會展本就是市場推廣與銷售的補充渠道,營銷方式的另一種體現,成為少數企業和品牌商業績的助力器。
然而,若非要說會展是開放和進出口的平臺,這能挽救一個企業或是一個行業,上升到這樣的高度,是她不可承受之重。
需求側改革是未來五年國家經濟工作的主線之一,會展產業也在其中。產品需求下滑,導致各類型企業縮減開支,減少市場費用就是“第一刀”,然而市場費用中就包括了我們會展產業的“源泉”——參展費用!盲目參展的時代已過去,如何在有限的市場預算中尋找更加“有利”的展會平臺,將成為企業選擇參展的核心。未來,誰的平臺作用大,誰的參展效果好,誰就生存,反之消亡。其實,所有的技巧,在絕對的實力面前,都是浮云。
北京、濟南、天津、廣州、深圳、成都、武漢、西安、杭州、寧波、廈門......全國各地都有在建、擬建或擴建場館建設項目,更重要的是它們將在2021開始逐步投入使用。
2021,場館營運者們都將面臨更大嚴峻的城市內新舊場館的競爭、區域內會展中心城市的競爭、全國內會展項目落地的競爭、甚至本地非專業場館的競爭,如何從宏觀全國展覽面積供大于求中尋找符合自己客觀條件的生存之路才是明智之舉。
畢竟,顏值再好,激情過后,還是得有共同價值觀才能牽手走得更遠!
問題在于,很多老展館,真的衰了嗎?老到戰力已幾近為零?老到已無法吸引主辦哪怕多看一眼?
會展產業并不是自己作死,而是有時一開始就被“地方主管部門”帶歪了,當然部分“學者”無知的捧殺也是導致快速透支的禍根!
會展產業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專業的會展產業鏈,包括:招展企業、協會組織、展裝企業、場館企業以及其他配套服務企業。貌似堅不可摧的鏈條,在近幾年已然有“外來者”進入鏈條頂端——主辦這個關鍵環節了,且來勢洶洶、發展迅速,例如:行業媒體、龍頭企業、行業KOL、互聯網平臺企業等。2020,對于傳統主辦者們本身已經步履蹣跚,加之眾多擁有各自行業號召力的“外來者”們加入,傳統主辦者們可謂舉步維艱。
任何一種商業模式,都有其進步之處,各類攪局,一定程度上會促進整個會展生態的進步與升級,長遠來看,都不是一件壞事。
未來,是搶先一步主動擁抱“外來者”,還是被動等待“外來者”的競爭,我們需要冷靜思考。目前大多數會展企業的“綜合服務”,最多也只到了起步階段。而且,基因這東西確實很重要,很多主辦的變革之路,一開始就已經走偏了。
預測:2021年,奪回失去的參展客戶,應該成為線下會展的頭等大事,全渠道業務不是你做不做的問題,而是你必須要擁有的基本技能。
當有人逼迫你去突破自己,你要感恩他。他是你生命中的貴人,也許你會因此而改變和蛻變。當沒有人逼迫你,請自己逼迫自己,因為真正的改變是自己想改變。蛻變的過程是很痛苦的,但每一次的蛻變都會有成長的驚喜?!謧悺ぐ头铺?/p>
這是一個前所未有寒冷和令人難忘的冬天。
疫情最開始讓中國會展停擺,隨即又讓全球會展陷入“一片汪洋"。
然而大多數人沒有想到的是,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我們在之前的無序和惶恐之后,成為全球市場上的一枝獨秀,2020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強調,要兼顧疫情防控和對外經貿合作,“創新招商引資、展會服務模式"更是為保障各類經貿活動正常開展指明了方向。
中國是為數不多無論是經濟還是人民日常生活和生產運轉,都保持著基本正常的國家。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表示,后疫情時代,從整個世界經濟格局來看,大概率會出現"四個東移"的現象,包括產業、技術、人才和資本的東移。
會展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新引擎、技術與信息交流的平臺、商品貿易交互的舞臺,如何調整傳統辦展思維,緊跟全球產業東移的機遇?。
多年之后,當人們回憶起2021,除了刻骨銘心,應該還有一個更接地氣的感受“活久見” 。
未來,更加多樣化的辦展政策、更加多元化的服務選擇、更加數字化的管理手段、更加國際化的人才儲備必將鑄就中國會展引領全球會展發展。
預測:2021會展將在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等方面迎來新的變革、機遇和挑戰。
全面深刻認識“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會展產業是否有灰犀牛?
宏觀環境的變化會影響每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甚至社會,也必然會對波及到每一個行業的發展。
消費到底是升級、降級還是分級?
我們大方向上可以樂觀應對,但在戰術上,應該開始備足過冬糧草。
羊毛出在豬身上,狗來買單,是不會出現在會展產業的數字化身上的。
占便宜的心態,選用一些免費的解決方案,純粹是在給未來埋雷。一個可以長期穩定并能持續疊代的解決方案才是首選,否則,一旦服務商出現問題,留下的就是一個爛攤子,將是主辦方無法解決之殤。
2020,對于絕大多數會展服務商來說,面臨了生死存亡的考驗,他們在上半年大多選擇了降薪、裁員。這一年,無數企業跳出會展謀出路,園區打造、展廳工程、辦公裝修、店面裝潢、標識設計、宣傳推廣、直播帶貨......干了無數原來想都沒想過的業務。
在生存問題面前,這是一個摒棄一切傳統的顧慮的年代!
充分展現了展裝人自強不息、昂揚向上的精神。
一邊是通脹、一邊是通縮,這是一個缺錢的年代!
展位費的催收壓力越來越大;主場押金退3個月還退不出來;一些公司靠現場罰款過日子,而最底層的展裝企業和工廠應收款相比上一年多出了一大截。
預測:2021,企業的日子,定會有些煎熬。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經歷過2020,可能更能懂得如何生存下去。從這個角度來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但不按套路出牌恐將成為常態!
2020,一些起步較早的會展城市已開始進行“招商引會”的政策調整,從過去簡單粗暴的“來就給”到現在的產業對口、長期培育、本地經營。
是追求短期爆發性的1:9,還是尋找長期穩定性的1:9,主管部門也在發展中不停思考!
2021,隨著從中央到地方的財政收緊,傳統的“短頻快”模式將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將是更加符合當地產業發展的“穩準狠”模式成為常態。同時,隨著扶持范圍的逐步擴大,更多產業鏈上的創新和科技類企業也將備受關注。
過去的崇洋媚外是因為沒有成型的認證體系,一些國際行業協會的認證成為了香餑餑,各地會展主管部門則以此為本土會展國際化程度的衡量標尺。動則一年上萬歐元的年費換來的是地方幾十萬的扶強補貼。為此,評定方樂此不疲,一些三四線城市規模不大的展會也成為他們生意對象。
在雙循環的大背景下,我們從會展大國走向會展強國,2021中國會展業自己的誠信體系也將提上重要日程,且已迫在眉睫。產業將變得越來越“有法可依”,以中國自有會展體系為主,國外會展組織機構相關認證為輔的新格局,將直接影響國內各地會展政策制定的指導方向,外來和尚好念經的年代將一去不復返。
預測:2021想拿到地方的扶持和補貼不僅要靠技巧,更得靠實力,而且,實力更可靠。
房東思維?
輕資產思維轉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所謂愛有多銷魂,就有多傷人!
除了水電氣等物業服務,多少展館經營的產品和服務,就主辦方和參展商的購買意愿而言更多是一種自嗨和意淫式的存在?
運營體系僵化,舊有盈利模式權衡與固執,市場需求新變化脫節,多少展覽場館,淪為了過老過舊服務和一些不思進取的第三方服務商的“下水道”?
加之新建展館的逐步投入使用,本就是在少有的增量市場中,搶奪了原本的存量份額,業績不下滑,展會仍絡繹不絕,那你只能說:這是真愛。(北上廣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展館除外)
疫情還導致的部分題材展會出現縮水,你不難受,誰難受?
這里不得不提一下近期熱議的互聯網巨頭壟斷,其實傳統業態的鏈式發展,導致在某一領域獨家或者份額太高更容易具備生態壟斷能力。而展覽環節中最容易壟斷市場的就是場館,他們動不動拿“安全”說事兒,部分中西部落后地區的民營展館依靠壟斷資源隨意罰款,可以肯定的是,展館是沒有行政執法權的。而小微搭建企業處在供應鏈末端,他們在這個生態中往往處于任人魚肉的尷尬局面。
面對競爭,場館如何經營,當前主要有兩個流派:
一是重資產服務型:始于會展行業早期專業會展服務體系不成熟的情況下,出現了“自購材料+自雇人員+打包服務”的經營模式;
二是輕資產服務型:流行于近幾年新建場館,會展產業經過二十年的高速發展,市場已形成一系列完善的服務體系和優秀的服務企業;
如何甩掉“重資產”包袱、降本增效的同時打造更加細分的精細化服務,依然是場館經營者們的艱難抉擇。
預測:2021這是一場涉及到展館從物業、物流、營運等單項管理變革到全方位服務的革命。哪怕管理層中,還有著“?;逝伞钡拿利惢糜X,抱有一絲僥幸和幻想!
拋開環保政策和某些寡頭展會決策層拍腦袋的統一部署。
會展可持續發展應該是包括一切高效、和諧、持續、低碳的眾多環節和要素,而現階段一說到綠色會展大家多半會把目光聚焦在展臺搭建。
會展弄潮兒們玩綠色展裝(可回收多次利用的各類材料,國內多指模塊化鋁合金型材,真夠繞口的,暫且稱之為綠色展裝)也基本是一場游戲一場夢。
踐行綠色會展理念,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即是中央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的凝結,也是會展產業長期奮斗的目標和責任。
但近年在國內市場做綠色展裝的創業者少有功成名就,多半馬革裹尸.....
有錢當然可以任性,可以重資產玩,而且,任性也并不能獲得短暫的勝利成果。都說世界變化太快,其實,中國展裝企業和參展企業對于木質結構的熱衷從未改變。
事實上,如果沒有新冠疫情,單純做綠色展裝本應該成為2020年里中國會展產業中上最早翻篇的那一頁。
很遺憾,沒有如果。
單靠綠色展裝這一個品類(除非你大筆的補貼市場將價格擊穿)不可能從黑暗走向光明。
因為它不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就不具備模式盈利的這一關鍵要素。
在不考慮灰色利益鏈的前提下(數字貨幣的出現它將無所遁形),需求的曲線從左下方像右上方傾斜,價格才是王道,而價格的主要因素來至于人工、倉儲、物流三大成本,眾人探討的造型和美觀次之。
對于中間商來說沒有賣木質利潤高,對于用戶來說也就省一星半點,
試問怎么賣?賣給誰?
最終只會成為海內外打著模塊化噱頭的上線把材料忽悠給眾多由輕變成重資產的下線!
多思考用戶對它的新鮮感和買單意愿沒有錯!
2021,會展產業的很多故事將是2020年的延續;
它仍將是未來世界,更不確定的一年,讓你在一成一旅中愛恨交錯的一年。
有評論說,別老惦記幾捆白菜的流量;
但是,不要忘了,會展都是小微,自古以來,世人慌慌張張,不過是圖碎銀幾兩。
可偏偏這碎銀幾兩,可解世間萬般惆悵。
有人說有會展產業在疫情的沖擊下會重新洗牌;
但也有人說只有品牌才會洗牌。
89歲的巴菲特碰到了此生從未見過的市場,驚呼“活久見”,或許2021他會見到更多。
你只有用底線思維活下來才是硬道理,活得越久才能見得越多,看到外面不一樣的世界,她們或精彩或黯然。
做企業同預防病毒一樣,關門的同時要開窗通風。對于開放的市場,供需自然流動,那些本就沒有未來的模式,任由你折騰,也終究是夢幻。
EXPOers:倘若你沒有能力想象后天,那就只能一直活在昨天……
熬過去,你就是英雄!
本文來源:會展通訊社,版權歸其所有。我們網站轉載本文出于分享和學習的目的,如有異議請聯系修訂或者刪除。